常州市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24-12-07 02:19:58 |   作者: 业务服务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建立畅通、安全、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常州市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常州市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白准确地提出率先基本建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意图,阐明“十二五”期间常州交通运输发展的目标、重点任务,是指导今后五年常州交通运输发展的行动指南。

  “十一五”以来,常州交通运输部门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交通部门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交通运输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所确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抓住国家进一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以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全面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运输服务水平,交通运输事业跃上新台阶,为促进常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十一五”时期延续了“十五”交通大发展的势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持续稳定增长,投资结构从以公路建设投资为绝对主体转为“公、铁、水”并重。

  整个“十一五”期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达到315亿元,是“十五”期间总投资额的2倍多。公路、航道、铁路、民航、港口、场站的投资分别达到了168.35亿元、35.58亿元、75.97亿元、13亿元、16.11亿元、6.61亿元。

  “十一五”期间,在发展综合运输体系的指导原则下,铁路、航道、综合枢纽建设投资大幅度的增加,公路投资比重由“十五”的85%降低到“十一五”的53.34%,铁路、航道、枢纽场站的投资比重由“十五”的15%增加到“十一五”的46.66%,交通投资结构从以公路建设投资为绝对主体转为“公、铁、水”并重。

  预计“十一五”末,常州交通运输线公里(不含航线个,生产性码头泊位728个。

  “十一五”期末,常州市域基本形成以沪宁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宁杭高速公路、宁常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公路、G104、G312、S122、S232、S241、S239、S340、S338等众多国省道为干线,县、乡道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目前全市基本达到镇镇有公路,村村可通车的公路运输格局,公路通达深度和技术等级显著提高。

  2009年,常州市拥有公路总里程7479公里,全市二级及以上公路约2182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29.2%(全省平均22.9%),路网等级结构布局日趋合理。

  “十一五”期间,高速公路累计完成投资74.87亿元,建成通车高速公路6条,新增通车里程147公里,2010年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21公里,在建高速公路2条。

  “十一五”期间,常州市国省干线公路网以改造为主,路网结构调整加快,建成了与高速公路发展基本相适应的干线公路网。新改建普通国省干线亿元,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中一级公路比重达到75%。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结合省政府在“十一五”期间推进农村新五件实事的总体部署,从2006年起全方面实施农村道路通达工程的建设,主要解决断头路、延伸路和通达规划确定的居民集中点道路,实现了真正的村村通;同时继续完善全市县乡公路路网和技术等级达标。“十一五”期间共完成全市农村公路建设2339公里,完成投资47亿元。

  此外,为充分保障民生安全,尽可能地减少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风险隐患,2003年至今共完成农危桥改造1574座,共计投入资金6.12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完成农危桥改造1105座,完成投资4.47亿元。

  铁路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十一五”期间,常州铁路建设实现跨越式大发展,多项重大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常州段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宁杭城际铁路等)陆续开工建设,建设里程约101公里、总投资约180亿元;同时实施京沪高铁常州站、沪宁城际常州站和戚墅堰站、宁杭城际溧阳站、京沪线戚墅堰货场搬迁等工程。

  航道重点工程快速推进。常州市境内省干线航道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全方面开展,水运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京杭运河改线建成全国内河水运建设示范工程,获得第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和江苏省“扬子杯”优质工程奖。至2010年底预计常州航道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8.3亿元,累计新增三级航道40.6公里。

  航道重视政策与规划引导。“十一五”期间,我市对常州范围内航道网进行了规划,出台了《常州市加快水运发展意见》,提升了航道在综合交通体系的地位,有利于我市航道快速可持续发展。

  沿江港口能级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十一五”期间新增5个万吨级长江泊位和18个千吨级泊位。预计至2010年底,常州港货物吞吐量达3165万吨(与去年同比增长16%),集装箱吞吐量逾10万(与去年同比增长53%),常州港强劲发展为常州经济发展提供很好支撑作用。

  内河港口结合苏南运河整治,大力推进与运河整治工程同步建设,及时开工并建成了京杭运河东、西港工程。

  航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十一五”末完成航站区扩建工程,建成航站楼3.8万平方米,货运库1万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开工建设飞行区扩建工程,包括延长跑道600米,对现有跑道、滑行道和联络道加铺沥青混凝土,机坪扩建13.6万平方米及配套设施,“十一五”期间完成总投资13亿元。

  2008年12月,江苏成品油管道工程(江南线)开始动工建设。该工程自扬子石化起始,途经南京、镇江、常州、无锡,止于苏州,全长约二百多公里,常州段总长约45.0公里。

  客货运场站建设稳步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成绩非常显著。建成常州客运中心、武进汽车站和新区汽车站。结合沪宁城际铁路的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集铁路、公路、城市交通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启动京沪高铁客运中心建设的前期工作。

  “十一五”期间常州综合客货运量上涨的速度比“十五”有了很大提高,客运量年均增速达12.9%、货运量年均增速达16.8%、客运周转量年均增速达19.0%、货运周转量年均增速达25.5%,均高于“十五”期间的增长速度。

  截至2010年,全市共有营业性客车5493辆、96259座位,比2005年分别上升29.5%和31.2%;共有营业性货车52203辆、328789吨位,比2005年分别上升74%和86.6%;民用运输船舶营业性船舶1764艘,平均吨位378吨,比2005年分别上升58.0%和53.2%。道路客运班次比2005年增加了401班次,增加比例达到69.4%,年均增加比例17.3%,呈现逐年稳定增长态势。

  公交惠民工程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形成大容量、高品质的快速公交骨干网络;逐步完成了公交票制的改革,常州市成为继北京之后国内第二个实行公交低票价的城市。“十一五”期间常州溧阳在全省率先启动“溧阳模式”的镇村公交,并逐步形成了“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资源共享、衔接顺畅、经济便利、安全有序”的城区公交、市镇公交、镇村公交三级公交网络。

  出租汽车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建立了出租汽车服务质量考评管理系统,对出租汽车车容车貌、经营行为、文明服务、安全行车等四大类33项服务标准实行严格考评和规范。2009年,全市共有出租汽车2756辆,比2005年增加404辆,成为城市公交的有益补充。

  交通运输公共服务方式多样。“十一五”期间,我市推出了一系列的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开通了出租汽车叫车、交通服务热线、“常州市机动车维修信息港”等服务,出租车GPS调度服务中心每天受理出租车召车电线%,这些公共服务的逐步推出,方便广大群众出行,交通运输公共服务能力得到了有力的提升。

  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完成运政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硬件配置和通讯组网;全市运输经营业户、车辆及相关业务数据库全面建成;管理部门对旅客运输、货物运输、运政稽查、公众投诉等主体业务基本实现统一在线管理;全市运政执法案件在线%,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GPS安装率达到100%。

  “十一五”时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围绕自身的职责范围,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行业管理,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常州市公路部门进一步贯彻“建养管并重”方针,积极推行预防性养护和精细化养护,探索新形势下国省干线公路养护新思路,努力提高各辖市(区)公路养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修订完善《常州市国省干线公路小修保养检查考核与经费支付办法》等养护管理办法,加大检查考核力度;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力度更上台阶,配置了桥梁工程师,开展了桥梁经常性检查以及组织按时进行检查工作;常州养护机械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清扫保洁、路面病害维修、绿化养护等工作机械化率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积极探索尝试航道新养护模式,利用有限养护资金积极采取地方共建模式进行重点碍航段的局部护岸修建与疏浚维护,完成干线航道的清障扫床和航标维护工作以及部分碍航桥梁改造,确保了全市五级以上干线航道的安全畅通,“十一五”期间完成航道养护投资1.7亿元。

  运输管理部门始终把“创新服务、提高效能、便企利民”作为己任,在“十一五”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惠民新举措。将运输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服务等事项整合到市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对外,通过简化审批环节、完善联审会办机制、创新服务方式、狠抓队伍作风建设等措施逐步的提升运输管理水平。

  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平稳,安全监管职能显著地增强。水上等级事故发生与“十五”相比下降了74%,特别是近两年各项安全指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其中死亡人数连续三年为零。京杭运河常州段四项监管措施全方面实施到位,并逐步推广运用于丹金溧漕河和锡溧漕河,五年来辖区主干线航道全年畅通率基本保持在98%以上。海事装备和基本建设显著改善,至2009年底,全辖区各级海事部门已基本配备高频电台,拥有11米、13米、15米、17米和19米五种型号海巡艇26艘,大功率排挡艇2艘,各类公务用车36辆,内河水上搜救指挥中心建成投用,建成标准化一级海事所2个、二级5个、三级1个。海事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结合京杭运河市区段改造建成视频监控系统,已建成覆盖全市的地方海事专网,综合性内河水上搜救指挥中心已见雏形,通航安全监管和搜救指挥的信息化手段得到加强,海事现场监督业务管理系统在各基层执法站点全部运用到位,海巡艇、海事执法车和危险品船舶GPS设备全部安装到位,并自主开发了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安全管理专家系统。

  建立完善了《常州市公路路政人员考核办法》、《路政季度检查考核标准》等制度,管理更加人性化、规范化。逐步加强公路路政行政执法力度。坚持不懈地抓好超限运输整治工作,确保了国省干线公路超限运输车辆比例下降到6%以下。

  “十一五”以来航政管理工作全面贯彻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交通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加强航道执法队伍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努力创新,提升服务质量,加快航道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装备配备,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设备加快航道管理现代化建设步伐,有效地保护了航产航权,维护航道安全畅通,努力实现内河航运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航道管理特点,坚持科技兴航,成功研发航标遥测系统并在全省推广,在全省航道系统率先研究使用巡航、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全市航道系统中自行开发推广航道土方断面测绘系统。

  “十一五”期间,常州大力倡导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交通的建设,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和科研项目的开发,通过加大装备投入,开展科研攻关,广泛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大大提高了交通建设机械化水平的同时,有力地提高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管理水平。高速公路、运河改线、国省干线等一批重点工程达到了“全国领先、省内一流”水平。其中京杭运河常州市区段改线工程获得第九届詹天佑奖,航道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资源节约、环境整治相结合,使得京杭运河常州段航道改造的资源效益得到最大发挥。“十一五”期间投入的科研资金达到3000万元。

  “十一五”期间,随着相关招投标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的不断完善,我市对招投标监管范围的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地方重点工程、干线公路、交通设施、航道、港口和大中修工程的施工招标信息均已通过中招网进行发布,基本做到了100%的信息公开,100%的公开招标。同时,广泛持久地开展法律法规的贯彻宣传,提升了招投标从业人员业务水平,逐步完善了全市交通招投标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了“择优选强、提高效益、保证质量、预防腐败”的目标,常州交通行业与产业招投标工作正朝着规范、有序、公正的目标逐步迈进。

  “十一五”期间,常州交通行业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注重对青年干部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相关的培训指标已超额提前完成,一批年富力强的青年干部充实进各级班子,干部队伍的整体功能和结构已明显提高改善。交通行业人才成长环境近年来得到较大改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和创业的良好氛围已形成,全系统中高级技术人才总体达标率达80%以上。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常州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若要充分发挥优势,必须主动加强与上海、浙江的联系,谋求合作共赢。这些都对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通过发展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以适应不断增长的需求和不断变化的形势。通过发展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可以统筹地区和城乡交通运输的发展,实现区域内城际、城乡间的有效衔接,并且很大程度上帮助一个区域合理配置并吸引更多的投资,营造富有活力的发展环境,引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常州市现代化交通建设事业中,必须把发展现代化综合交通作为重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常州进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快速发展时期,一方面要统筹处理好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交通资源配置问题,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交通资源配置问题。首先要求提供充足的客货运能力保障,满足城市内部、城际间、城乡间的交通需求。第二要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尽快缩小城乡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实现城乡基本交通服务均等化,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第三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多样化出行和服务的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第四要更加重视建立健全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交通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应对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

  经济全球化步伐持续加快,世界各国和地区间经济、贸易以及人员往来迅速增多,彼此依赖程度逐步加深,常州经济发展外贸依存度较高,未来必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迫切需要提升常州国际运输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十二五”期间,常州将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方略,走一条高质量、高效益、集约化、节约型的工业发展之路。实践表明,现代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了长足的动力与支持。因此,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目前常州呈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特征。两头在外的制造业发展特点要求进一步发展铁路、水运、管道等大运量、低成本、低污染的运输方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导致高附加值、小批量货物所占比重逐步上升,要求发展公路快速货运、航空货运等安全、时间保障性高的运输方式,集装箱运输需求也将迅速扩张。通过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促进现代物流业和运输服务业发展,鼓励多式联合运输,整合区域经济资源,提高物流效率和区域经济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社会物流成本,再造企业内部的流程和创新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多元化服务,从而实现行业结构调整和竞争力的提高。

  常州地区城镇密集,土地资源紧缺,资源和环境对交通发展产生的“瓶颈”约束日益突出,交通发展对资源与环境的消耗与影响亦不容忽视。资源环境的制约要求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占地少、能耗低、运能大、科技含量高、环保型的现代交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资源节约型发展之路;减少交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交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威胁的存在要求我们从交通建设、运输服务、安全监督和应急救助、体制建设等各方面加强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等各方面,加强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完善预警制度,确保突发事件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及时做好应急准备、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建立完善的水上安全监管和立体搜巡救助体系,创造安全畅通的水上运输及出行环境和秩序。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扑面而来,正在对人类社会的经济、生产和生活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也对与人类生活质量提高密切相关的交通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科技是交通发展的羽翼和助推器,信息化建设是发展交通科技的重要抓手,“十二五”期间,常州交通要积极应用新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提高运营管理效率。

  “十二五”期间,常州市国民经济具备相当实力,处于活跃、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不仅将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另外城市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提速,这些因素都将对交通运输需求产生重大的影响。预计“十二五”期间常州经济增长速度将在12.4%左右,预计到2015年,常州经济总量将达到57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会达到10000美元的新台阶。

  交通运输量的发展态势将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十二五”期间,常州市综合运输需求将随着经济的增长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客货运输需求总量呈快速增长态势。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形式决定交通运输需求的特征,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且坚持走新型工业化路线的常州市,运输增长模式将从粗放式逐渐向集约式转变,对运输服务质量、快捷性、多样化要求增强。

  在运输结构上,“十二五”期间,客运方面,由于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宁杭铁路等建成通车,铁路客流将有突破式增长,选择铁路出行的客流比例增长显著,公路客流总量仍将持续增大,但是在综合旅客运输中所占比例有所降低,航空比例稍有增加。货运方面,运输的主要要求还是体现在“量”上,大运量、低附加值的产品仍是主要运输对象,货运方式的重心为铁路运输和水运运输,比例有所上升,公路货运比例有所下降。

  “十一五”末,常州人均GDP将超过9000美元;预计“十二五”末将超过10000美元。依据经济发展指标,常州将从工业化成熟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参照发达国家交通发展经验,在经济发展步入以服务经济、高技术经济和工业的高附加值为主要特征的后工业化阶段时,交通运输也将从相互独立、彼此竞争的初级综合运输阶段转向不断完善的综合运输阶段。

  在这一阶段,运输需求面临数量和质量双重增长的压力;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更加成熟,运输结构调整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联合运输迅速发展;旅客运输走向多样化和便捷化、货物运输走向专业化和物流化;在存量基础上的交通增长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巨大约束,需要实现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预测将在对常州市社会经济以及交通运输发展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选用弹性系数法和回归分析法对客货运量进行定量预测。“十二五”期,全市综合客运量年均增速约9%(“十一五”为8.4%),综合货运量年均增速约7%(“十一五”为5.2%),预计2015年,我市客运量达到3.3亿人/年,货运量1.4亿吨/年。

  客运结构,随着高标准铁路的大规模建设,铁路客运份额会有较大幅度提升;生活水平提高、运输距离变长以及航空运输价格相对下降,将使航空客运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公路客运份额有所下降。

  货运结构,“十二五”期间全省对水运扶持力度将会更大,水运份额在“十二五”期内仍将保持在高位;随着铁路和管道发展力度的加大,被挤压的铁路运输需求得到释放,适管运输物资更多的采用管道,铁路和管道的货运份额都将有所增加;公路货运份额有所下降。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继续坚持“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方针,以“四个转变”为途径,坚持建、养、运、管并重,以结构调整和优化衔接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保障,全力构建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常州交通在全省的地位,支撑和引领常州从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社会逐步迈进。

  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十分注重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目前常州交通正处于单一运输方式主导发展向各种运输共同发展的转换阶段,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是首要任务,在保持公路活力、提高公路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同时,突出加快水运、铁路、航空、管道以及港口、综合运输场站的发展,着力扭转常州客货运输过于依赖公路的局面,形成更加合理的运输业分工。

  2、在发展方式上,由依赖投入的外延式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交通发展方式转变是交通运输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加强,交通运输业已不能再重复单纯追求“量”增长的外延式发展道路,而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抓手,通过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业的资源使用效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从单纯追求交通设施总量增长转向注重“质”与“量”的双重提高。

  各种运输方式行政目标、业务范围和权力责任都自成体系,加之各机构地位又是平等的,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和服从关系,存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沟通的问题。这种部门分割管理方式,使得各专业管理局之间容易产生竞争性态势,而忽视彼此间的协调合作。“十二五”是落实和深化大部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必须抓住大部制改革这一发展契机,实现对各种运输方式的系统、统筹、协调管理,提高运输系统运作效率,实现对整体大交通发展战略的通盘考虑。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发展的基础和环境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资源日趋紧张的状况已不可能给交通足够的发展空间,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也不可能对交通运输网开一面。交通运输发展的需求还很大,唯有另辟新路,才能拓展空间,也就是要更多的依靠科技进步和行业创新,走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交通运输发展道路。

  按照“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共识,积极发挥交通运输的先导作用,通过加快交通运输发展,利用交通运输所创造的便利条件,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进程。

  提高运输服务能力,改善运输服务质量,坚持把交通安全放在首位,把人文关怀、人性化服务贯穿交通运输发展始终。

  立足常州市,面向长三角,以更开放的态势发展对外交通,强化出省通道、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大空间提高对外交通运输能力。

  努力提高运输系统的效率,优化运输结构,争取尽可能少占用社会资源,满足运输供求关系;积极发展内河水路等运量大、能耗低、土地占用少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

  到2015年,交通基础设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推进运输服务现代化,基本建成五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合理,能力充分”;客运服务“公共优先、选择多样”,货运服务“经济便捷,衔接顺畅”;行业管理“服务高效、保障有力”,总体水平处于全省领先,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能力充分”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常州在综合交通网中枢纽地位得到提升,打通南北中轴通道,实现对外高速公路全联通;综合交通网络得到完善,干线航道和铁路干线基本形成;公路网衔接得到优化,实现市域所有重要节点一级公路联通。

  加快推进运输服务现代化,建设“公共优先、选择多样”的客运服务体系、“经济便捷,衔接顺畅”的货运服务体系。建成城乡公共客运体系,实现“三级”城乡客运网络,推进镇村公交,完善农村客运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城市客运运营服务水平;构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物流站点的三级交通物流基地体系;大力发展以港口、机场为主体的综合货运枢纽,初步实现货运物流化。到2015年市镇客运公交化率达到100%,镇村客运公交化率达到90%左右,实现“镇镇有站,村村有亭”,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25%以上;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下降2%。

  建设“服务高效、保障有力”的行业管理系统。以科技信息为手段,安全畅通为目标,以管养并重为着力点,以法制健全为保障,以节能环保为动力,大力推进“平安交通”、“绿色交通”的建设进程。主要业务的审批100%实现网上办理;重点领域、重要子行业实现GPS可视化监控全覆盖,公交车和出租车GPS、IC卡安装和使用率达到100%;提高交通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完善应急系统,提高应对异常天气、运输事故等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常州交通安全工作居于全省交通系统前列。

  围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常州交通运输主要任务是围绕优化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增强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十二五”期间,用现代物流的理念来改造货运业,以构建“物流交通基地体系”为突破口,大力扶持交通物流企业,通过五年努力,货运企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明显提高;形成“经济合理、高效便捷”的货运服务系统。

  依托交通运输企业,以综合交通枢纽(港口、机场、多式联运枢纽、公铁货运站场和邮政网点等)为依托,充分的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初步构建完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衔接顺畅”的交通物流基地体系。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交通运输企业做大做强,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运输市场格局。积极拓展货运业细分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传统道路货运企业向物流承包、供应商转变,向仓储、包装、配送等综合性物流服务延伸。以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管理上的水准较成熟的物流企业为对象,研究合理的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发展节点运输、多式联运、甩挂运输,采取网络化、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以及供应链式的管理模式,拓展服务功能,提升运作水平,实现运输资源的有效整合,引导整个行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商业化操作模式,利用GPS、GIS、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建设常州市物流信息平台,协调各个企业、各种市场、物流基地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信息,同时和江苏省物流信息平台进行物流信息交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客出行需求不断增强,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客运服务系统建设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交通消费,鼓励公共交通出行,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提供均等、安全、高效、优质、低成本、轻污染的公共客运服务。

  依托铁路的跨越式发展,构建以现代化铁路为主体的综合客运枢纽。“十二五”重点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常州站、宁杭铁路溧阳站、常州机场等综合客运枢纽。

  同时加快综合客运枢纽配套建设,强化综合客运枢纽与城市公交、出租车、公路客运等运输方式的衔接与协调,努力实现“零距离换乘” 、“无缝对接”,为旅客乘车候车提供方便。“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与铁路、公交、地铁等其它运输方式相衔接的公路客运枢纽换乘中心。

  全市每年计划至少新增公交车150辆,更新车辆300辆;科学规划适度增加出租车运力,新增出租车800辆左右。推进城市客运车辆进行“油改气”等节能低碳技术推广,新投运车辆全部达到国Ⅲ排放标准。

  逐步推广换乘优惠,鼓励不同方式的换乘,实行多样化的优惠票价制度,在城市、市镇、镇村三级公交体系全面实现老人、学生、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优惠票价制度;因地制宜实施区域与城市一体化票价制度,在财政可支撑前提下,扩大质优价廉的公共交通体系的服务范围,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政府投资建设的力度,加强公交场站的建设,新建公交场站5个。

  全面实现“市-镇-村”三级公交网络,推进市镇、镇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加快调整、改造和延伸现有农村客运线路,增加班次密度,做好农村客运网络和城市公交网络的合理衔接,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继续推进农村客运站、候车亭建设,建立完善的城乡客运一体化体系。规划“十二五”期间建设7个农村客运站,其中4个为续建项目;市镇客运公交化改造率达到100%,镇村客运公交化改造率达到90%以上。

  “十二五”建立对城乡客运发展的财政补偿机制,通过政府主导,在农村客运发展中推行公司化经营、公交化运营模式,消除城市和农村服务差异化,让全市农村居民都享受到均等化运输服务。保证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客运安全管理,加强对司乘人员的安全教育,强化对客车的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以构建现代道路客运企业管理制度为核心,加快道路客运业整合力度,以线路整合带动企业整合,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经营主体,更大范围优化客运资源配置。通过对运输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走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实现公路客运企业做大做优做强。鼓励客运企业向社会提供高品质、多层次的运输服务,积极发展新兴运输服务形式,扩展运输服务功能。

  “十二五”期间将发展高效低耗、节能环保运力,在高速直达客运中逐步推广大型高级客车;在国省干线客运中发展中高级客车;在农村支线客运中发展适合农村市场的经济型客车;在其它客运充足、道路条件好的线路鼓励发展大型、特大型客车,提高单次运输能力,降低企业能源消耗。

  “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快省干线航道建设,做好市干线航道控制线规划工作。重点建设京杭运河、芜太运河、锡溧漕河、丹金溧漕河、常溧线等航道,“十二五”期间新增三级航道121.7公里。

  加强对货物服务、船舶、船员服务功能和行业管理功能及生活保障等航道配套服务功能配置整合,建设与高等级航道运输相适应的服务区。

  拓展港口功能,延伸港口服务。规划依托常州港发展高效物流业、制造业和石化产业,构建滨江物流园,使常州港从以港口装卸作业为主的单一功能的港区发展成功能齐全、产业匹配、集疏运畅通的现代化物流中心。

  继续加强港口建设,提高港口服务水平。一方面立足于已建成的圩塘港区和部分建成的录安洲港区及夹江港区,增添和改良港区有关装卸设备,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快录安洲港区及夹江港区建设,“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5个万吨级泊位及配套的集疏运道路、场地。针对岸线紧缺,加大港口腹地纵深,提高码头使用效率,结合长江-12.5米深水航道整治,充分挖掘长江岸线资源,努力提高港口通过效率,将5万吨级泊位改造成7万吨级。

  加快推进港航同步工程。随着我市三级航道网整治计划的实施,内河港口建设应结合骨干航道网改造,加快开展相关内河港口设计等前期工作,整合“散、弱、小”码头,推进港口集约化、规模化,促进港航协调发展。

  继续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宁杭铁路客运专线,力争开工建设沿江城际铁路。以京沪高速铁路、宁杭铁路、沿江城际铁路建设为契机,规划建设一批公路、铁路和城市交通紧密衔接的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

  围绕完善网络、局部加密,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的整体网络效应,提高我市出省过境能力,确立交通枢纽城市地位。

  全面完成常州西绕城高速公路和泰州长江大桥南接线常州段,规划建设常州至宜兴高速公路、溧阳至广德高速公路常州段、溧阳至芜湖高速公路常州段、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段和常州至溧阳高速公路。

  立足于“十一五”取得的公路建设成果,着眼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公路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市公路建设以服务重点区域、加强衔接协调、提高干线公路服务水平为重点。

  市域干线公路作为高速公路集散层,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继续完善现有高速公路连接线服务水平,同时结合规划高速公路配套建设互通连接线,“十二五” 期间重点建设S265溧阳西互通连接线金坛段改建等项目、增设青洋路与沪宁高速公路和沿江高速公路互通。

  公路是服务于市域重点区域(如城镇、产业园区、枢纽、旅游景区等重要节点)最为直接的基础设施,要充分发挥干线公路在重点区域间的快捷运输功能,强化市域与周边地区快捷联系。

  “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公路发展与其它运输方式的衔接服务,强化综合客运枢纽、交通物流基地、港口、机场等集疏运公路的建设。

  “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南北向出省出市通道的建设,着力提升常州的交通枢纽地位。

  “十二五”期间拟定建设项目23项,其中路面改造5项,改扩建8项,新建10项。改造总里程377.5公里,其中路面改造88.5公里,新建128公里,高架约3公里,改扩建158公里,立交互通4处。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目标是保持合理规模的稳定增长,全面提升农村公路服务水平。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将重点结合外部环境变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为目标,推进路桥同步发展,加快完善农村公路路网结构及安保设施的建设,力争在规划年末实现“通畅、便利、安全、和谐”的农村公路路网,并逐步完成由农路建设向农路养护转型,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协调发展。

  ——加快连接性公路建设。为加强农村公路与高速公路互通、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港口、机场、郊区火车站、旅游景区、省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衔接。

  ——满足农村运输需求。全面完成县、乡道公路网规划中不达标项目改造(至2015年底县道基本达到三级或以上标准、乡道基本达到四级或以上标准),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服务农村经济新发展。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全面启动农村产业园、农村旅游景点、资源开发等新增经济类结点的通达线路。

  ——保障农村公路的安全营运。加大对农村公路桥梁建设的投入力度,完成所有危桥改造,对规划内新改建道路上的桥梁坚持“路桥同步”建设。完善农村公路安保设施(主要包括标志标线、硬路肩(错车道)、绿化、里程桩等)。

  “十二五”期间,坚持“客货并举、货运优先”的发展思路,将常州机场建设成为服务常州及相邻县市的民航重要机场和区域航空货运集散中心。至“十二五”末,旅客吞吐量达200万人次,力争全国排名进入前50位;货邮吞吐量达5万吨,力争全国排名进入前40位。

  结合机场临空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积极开展园区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充分利用机场这一平台,建设交通物流基地。

  开通至港澳、东南亚及东北亚地区的境外客货运航班,争取开通至欧美的国际货运航班。

  争取引入一家低成本基地航空公司,在本场设立飞机过夜基地。研究建立应对高铁竞争的航线发展策略,加强与西北、中南、西南、华北、东北的联系,大力发展以常州为经停中心的“一票到底、行李直挂”国内中转业务,拓展常州航空客货运通道,基本构建贯通南北,畅达中西部的完善的国内航线网络。至“十二五”末,航线、提高安全和服务保障水平

  加大投入,完善和配置相关设备和设施,推进机场航空安全体系建设;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能,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品质。

  编制发布重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推荐目录,进一步加强推广应用“十一五”期间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把科技用到实处,节约资金,切实保护环境,使交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生产中关系全局的基础性、关键性技术加大投入力度,并积极引导交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和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应用,实施科技创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进工艺水平,提高科技进步对交通增长的贡献率,满足交通行业现代化建设需要。

  围绕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以感知技术为基础,积极扩展智能交通的服务领域,在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务、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大力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用信息化带动交通行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在整合公共交通、民航、铁路、公路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信息资源基础上,“十二五”建成“常州出行网”,初步实现向社会提供全方位、跨方式、跨地区的一站式交通信息查询服务,同时继续深化“96196”交通服务热线)建设常州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和指挥中心

  稳步推进常州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和指挥中心建设,全面推进GPS车辆监控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危险货物运输市场、货运市场和城市客运车辆的应用,实现GPS监控全覆盖。推进市区营运性机动车辆二维检测监控系统安装工作,实现营运车辆维护检测动态监管,拓展救援服务覆盖面。

  整合现有网络资源,提高交通行业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依托市电子政务网,对原有行政执法数据库、网上审批系统、电子监察系统进行整合、改造、提升,实现行政服务、法制监督和行政监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整合各部门信息化资源,为实现联合执法提供支撑。实现海事视频监控系统信息与公安、航道部门共享,运用视频监控、GPS等手段促进海事执法、航政执法、航道养护、桥梁治安监控等联合行动,实现联合执法。

  加快推进内河水上搜救、公路应急指挥、道路危险品运输监管和客运安全运行监控等应急能力建设,分别建成公路、水上和客运应急分中心,实现对全市重点水域、重点路航、重点运输企业安全实时监控的全覆盖。“十二五”期间,建成市局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和处置信息中心,确保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指挥层、执行层、作业层协调一致、高效快捷。

  “十二五”期间,建成道路应急指挥系统。在完成与省公路局应急指挥系统衔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市交通运输局应急指挥系统的衔接工作,实现应急的视频及图像的传输;修订完善《常州市公路保畅通应急预案》,每年至少安排一次演练;做好公路、桥梁、施工路段作业现场、收费站区以及沿线设施等部位的安全巡查,重点加雨、大雪、大雾、台风等恶劣天气和危桥险段及高路堤段的巡查;建设养护检测中心,形成定期对国省干线道路桥梁状况调查的机制。

  加快港航和海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市水上管理指挥调度中心。在高等级航道船舶密集段和事故易发段逐步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海事搜救中心运用视频监控、GPS手段与海事现场监管联动,建成船载监控系统和水工作业现场监控系统。推进全市干线航道及长江口门的实时监测和指挥调度。

  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运转有序、反应迅速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政府处置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减少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城市公共客运交通正常运行。

  加快海事应急搜救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海事站所和海事装备。重点在丹金溧漕河、锡溧漕河、芜太运河建设海事所;在新建的港口锚泊区设立海事站;在重点航段增设海事管理点,设置海事囤船。实现辖区京杭运河、锡溧漕河和丹金溧漕河常州段的全航段监控,并在重要港口和旅游风景区建成视频监控系统;配套内河航道网改扩建,增设防污染设施、设备;建造3艘大功率排档艇,满足大型化船舶发展后的应急需求。

  提高紧急运力储备能力。完成养护应急处置中心的建设(用于储备应急设备及材料),“十二五”期间将建成“一个市级、四个县区级”的养护应急处置中心(常州市养护应急处置中心、新北分中心、武进分中心、溧阳分中心、金坛分中心),完成养护应急处置设备的采购与储备,“十二五”期间购买40台套的养护应急处置及维修机械。

  完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设施。逐步整治全市干线公路隐患路段和危险桥梁,建立完善的干线公路桥梁管理系统和检查检测机制。改善农村公路安全技术状况,着力解决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不足、标志标线等交通工程设施缺乏的问题,加快农村危桥改造力度。

  加快推进水路安全设施建设。加强引航装备、消防装备、应急锚地、危险品锚地建设,保障航标正常率在99%。

  强化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管理。鼓励危险品运输企业实行集约化、专业化运输,并在近几年全市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专项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完善安全评估制度,保持对道路危险品运输市场监督和管理。加强水路液货危险品运输的经营资质监管,建立健全航运企业经营资质动态管理制度,包括主要管理人员动态报备制度、经营资质动态检查制度。对3年内有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违法违章经营记录的航运企业禁止以主要股东身份设立新的液货危险品运输公司。

  强化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安全管理。严把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资质准入关,禁止无上岗资格的人员从事危险品运输和船舶运输;加大对营运车辆驾驶员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力度。

  重点保障电煤的及时顺利运输,组织协调好运输中的各种矛盾,确保运输环节不出问题。要继续做好防汛防旱交通运输保障,严格按照《防汛防旱交通运输保障应急预案》和《常州市重点物资运输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到组织机构、运输工具、装卸劳力、后勤保障四到位,确保在发生汛情和旱情以及各类地质灾害时,重点物资运输畅通。

  进一步强化普通干线公路路政垂直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与中级人民法院联络机制作用,对辖市区重大、疑难交通行政处罚案件依法进行查处,确保公路路政依法行政;建立完善常州市公路路政管理考核办法和检查考核标准等制度,紧密公路路政执法管理机构体系,充分发挥辖市区公路路政大队作用。

  进一步加强超限超载运输车辆整治力度。加强目标考核和责任倒查,建立完善政府负责领导、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治理超限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了普通干线公路超限运输车辆比例下降到3%以下。

  进一步发挥数字化路政管理作用。首先由武进区试点数字化路政管理,在全省联网的基础上推广运用,并根据省局计划实施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全市路政执法车辆、治超站点可视可控率争取达到100%。在安保工程中实施交通安全设施回收利用,积极倡导经济、环保、再生和低碳理念。

  维护航道规划严肃性。全力维护航道技术等级、航道规划的严肃性,依法加强对通航水域内临河、跨河、过河及拦河设施的许可管理,积极参与涉及航道权益的水利、建设及其他行业的规划、建设行为。

  保障航道安全畅通。抓住“十二五”航道建设大力推进的契机,实施干线航道助航标志设置;以船民服务中心为平台,注重科技应用,构建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做好“文明样板航道”创建工作,通过创建工作,在规范管理、依法行政、优质服务、保障畅通上狠下功夫,切实提高航道管理水平。

  加强航道财产的保护。进一步贯彻落实上级有关赔补偿规定,切实实施《常州市航道财产损坏赔补偿标准》,规范收取赔补偿费。

  加强航道信息化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市级航道数据中心和指挥中心的建设,初步实现我市的航道信息化。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借助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现代采集技术,逐步实现航道数字化。

  加强水上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职工教育培训机制,引进专业人才,改善人员结构;配备必要执法装备,完善交通水上综合行政执法基地建设。以船舶监管为主体,健全海事船检业务专家级人才培育机制。同时以口岸安全配载、水路安全畅通、船舶安全航行为基础,在配载、装卸、签证、稽查等环节上,实施海事、航道、港口和运管的一体化管理。

  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运政管理队伍,按照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提高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服务能力和执法水平,树立与时俱进的监管理念,完善监管手段,强化监管装备,提高监管效率。

  加强招标评标和信用体系的建设管理。进一步强化江苏省交通运输招标评标中心常州分中心的管理,加快推广电子招投标和远程评标,推进交通招投标监管工作和规范评标行为,确保我市交通行业招投标活动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加强全市交通建设主体的信用体系建设,实现择优选强、提高效益、保证质量、预防腐败等目标。

  巩固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成果,继续完善农路分级管理运行机制,实施以县为主体的日常养护管理模式,逐步提高农村公路管养水平,完成县道文明样板路创建800公里,创建完成若干典型示范乡镇;加快养护应急处置中心、基地建设,通过优惠措施激励养护企业加大机械投入,提高养护机械化水平,提高养护应急处置能力,保持干线公路路况综合指数MQI值85以上,优良路率90%以上;加大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打造节能、环保的交通形象;以桥梁定期检查为依托,加大特殊形式桥梁、大跨径桥梁的运营监控力度;积极探索“以绿养绿”的公路绿化养护模式,努力降低公路绿化养护上的资金缺口;加快完成干线公路养护工区、交通量观测点等养护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路养护基础数据搜集统计工作,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十二五”期间利用有限养护资金并积极争取地方共建方式进行重点碍航段的局部护岸修建与疏浚维护,除了做好省干线网的维护外,重点选择市干线碍航段按照规划标准进行专项养护整治。

  继续推进新一轮的在岗执法人员文化素质达标工作,鼓励和支持所有执法人员参加继续学历教育,进一步强化在岗执法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探索建立交通执法人员系统内部考级制度,激励执法人员积极向上、不断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积极性,形成一个使执法人员不断进取的机制。

  围绕“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行业协会、学会等自律性组织,加强对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引导和规范,充分发挥其行业自律作用。

  加快交通规范性文件制定步伐,结合常州实际,在干线公路建设、农村公路管养、水上安全等方面制定操作性强、措施得力的规范性文件。“十二五”重点制定《常州市水上旅游风景区交通安全管理办法》。

  认真贯彻交通执法相关规章制度,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采取组织考评、个人自我考评、互查互评相结合的办法,争取用3-5年的时间,形成一个对执法人员业务能力日益增强、行风素质慢慢地增加的基本完善的考核机制。

  开展燃油消耗超标车辆技改工程,加大资金引导力度,鼓励运输企业加快淘汰老旧、高耗能、高排放车辆,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节油型车辆。鼓励城乡公共客运使用新能源环保型车辆。加快推广使用混合动力的出租汽车。鼓励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新设备、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和集装箱运输,提高运输的专业化、组织化和网络化水平。依托贯穿京杭运河、长江黄金航道,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推进常州江海河联运工程,实现沿江港口与内河港之间有效对接。

  提升运输装备水平,大力引导货运车辆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货运企业发展满足城市配送需要的环保轻型厢式货车、满足区域性长途干线运输的重型货车、技术性能好的集装箱运输车,大力发展专用运输车辆;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充分的发挥航道通航设施的能力。

  继续开展节能减排示范活动,选择适用范围广、技术成熟、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的项目进行推广。密切关注交通运输部适时公布“营运车船节能产品(技术)目录”,提供节能信息,引导企业使用先进的节能产品、技术,促进节能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广节能减排经验,大力普及汽车驾驶节能知识,鼓励企业加强节能驾驶和节能操作管理

  构建面向全行业的以能力建设为基础的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和开发体系,使干部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素质大幅提升,使用效能更加明显,发展环境更加优越。坚持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实绩明显的干部人才。推进交通干部人才横向、纵向交流,进行多岗位锻炼,丰富阅历、增长才干,争取每年达到20%左右的交流面。加大交通干部人才教育培训力度,确保相应的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争取五年内全系统干部人才轮训一遍。强化干部人才实践锻炼,通过上挂、下派等多种形式,对干部人才进行挂职实践锻炼,为干部成长成才营造环境、提供平台,争取选派10名左右年轻干部到上级机关挂职锻炼。

  充分结合综合交通运输管理具备管理综合性、专业交叉性和技术集成性等特点,统筹抓好交通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拓展人才引进和培养途径,提高人才引进档次和质量。在继续发展公路人才的基础上,优先培养水运、铁路、航空和城市客运、物流等专业人才;在继续发展专业人才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在继续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占人才队伍的比重达15%左右。

  围绕“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江苏省重点技师学院”、“江苏省四星级职业院校”的三大目标创建,改善办学条件,全力建设交通技师学院新校区;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按照“高素质、实用性、技能型”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方面提升师资水平;深化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各项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强化思想品德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通过加强招生宣传,组建联合办学体,狠抓就业,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切实增强办学效益。

  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强化教育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全面推广运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廉政风险防控手册》,深入开展争创“预防职务犯罪示范单位”活动,在交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设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站,建立覆盖公路、航道、港口、铁路以及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农危桥改造和农村客运站场建设的纪检监察巡查和派驻网络。

上一篇:物流运输领域的绿色发展

下一篇:需要考行政执法的公务员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