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当时的希腊人修建了跨越柯林斯地峡的轨道,奴隶们推动着运载船只的车厢前进。到了蒸汽机时代,火车很快就成为主要的运输工具,并将这一地位从始至终保持到20世纪。后来,由于航空运输的兴起和汽车的普及,火车渐渐地淡出了运输行业,在美国这样的国家,铁路运输的发展甚至几乎陷于停顿。但近些年,随着能源供应的紧张,人们对运输工具的能源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火车由于其运载量和单位能源成本的优势,重新开始受到重视。
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再来评判火车相对其他交通工具的优劣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但是我们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显而易见铁路这一陪伴了中国人的生活长达100多年的交通工具,今后还将是主要的出行手段之一。不仅是中国,日本、德国在发展铁路交通的过程中都有过许多波折,但这并没有中断他们让火车变得更高效、更安全的努力。我们应该做的,是理性地看待高速火车的优缺点,从一个基于知识的视角评判一列火车、一条铁路、一个路网的优劣。
铁路交通不是人类最早的运输手段,但其诞生以来,也先后经过了汽车、飞机和现代海运的冲击。为什么铁路仍然是一种重要的运输工具,甚至在不少国家仍被认为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呢?与一般人的想象和铁路支持者声称的不同,在城内和城际交通方面,铁路因为基础设施投资大,其单位运输成本不一定低于快速公交系统(BRT),运力也很难比得上经过良好设计和优化的汽车运输。但一旦铁路网系统建立起来,通过延伸铁轨和改进信号系统实现运力的提升,比拓宽道路、增加公交专用道更有效。而在长距离货物运输方面,铁路则有公路不能够比拟的优势。澳大利亚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即使考虑路网和车站的投资和运行的成本,铁路货运的成本仍然只是公路货运的一半以上,在速度方面,铁路货运也有较大的优势。
在能源价格慢慢的升高的今天,铁路运输更加能显出它的优势。铁路运输的单位能耗低于汽车、飞机,在美国的一项研究甚至表明其能耗低于国内航运。所以,从运输效率和节约能源的角度考虑,可以说没有综合性能比铁路更好的运输手段了。
因为铁路的能源效率较高,运力可观,在很多地方,用铁路替代公路运输都被认为具有积极的环境影响。首先,铁路代替公路在单位能量产生排放量相当的前提下,意味着仅为汽车三分之二甚至更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其次,双轨铁路所需的路基宽度根据所在路段的不同,直线米以下,而双向四车道的高速公路路基宽度就可达26米。铁路的土地占用远远低于运力相当的高速公路,因而土地方面的环境代价也较小。
但是,铁路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仍然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在铁路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开挖土方,在施工现场和附近造成颗粒物污染,其中较小的颗粒物可能对人的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建筑路基可能破坏植被,使道路周围的土壤更容易流失。挖出的泥土石块等物质需要在合适的地点堆放或填埋,如果附近没有合适的堆放场所,还需要将它们用汽车运到别的地方,而这部分排放也是应该算到铁路建设的账上去的。
在运营过程中,除了在铁道上运行的火车,铁路还需要各种支持设施和人员,如车站、调度站、车皮和物资的存放场所及各种管理人员。这些设施和人员往往远离已有的居住地,在铁路沿线也会造成不小的影响。客车的运行过程中,除了技术先进但应用场景范围有限的磁悬浮列车外,都会产生噪音。客车还可能有乘客沿线扔出生活垃圾,造成污染问题。
除了铁路本身的建设和运营带来的直接环境影响,我们也不可以忽视铁路的社会经济作用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改变。不过,这评估起来显然比评估直接的环境影响要困难。火车迅速地向沿线引入大量的物资、人员的能力是不可比拟的,这可能促使一个地区的消费需求迅速增加,从而要求进行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来适应,也可能改变一个地区的产业体系,造成原来不曾预见的环境问题,比如原来运不出去的矿石现在能运出去了,导致矿山开发的开始,以及随之而来的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问题。
铁路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运输手段,它不仅在传统的陆上长距离运输领域作用越来越突出,而且在短途交通领域也开始挑战汽车的地位。因而能确定的是,我们今后将看到慢慢的变多的轨道交通系统。如果在每一条铁路、每一节车厢的建造和运营过程中能减少一点点对环境的冲击,最终获得的环境效益也会相当可观。
最根本和有效的减少铁路环境影响的手段,也许还是在规划过程中就把铁路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纳入考虑中。通过对线路经过地区的选择、车站的选址,可以轻松又有效地减少铁路运行中的能耗,以及对沿线植被、土壤的破坏。在铁路部门之外的企业,则能够最终靠合理的安排物流中心和货站的位置,减少铁路运输的环境影响,同时也优化自身的物流结构。